第(2/3)页 三十年的家底子打空了,尚有上百万的父老乡亲们还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 一想到这里,阎老西更是心中难受不已。 他强忍着悲伤,接过了楚云飞亲手递过来的祭香。 恭敬的拜了又拜,而后迈步向前,将其插在了香炉之上。 方立功朗声道:“全体肃立,脱帽,鞠躬致意.” 入祀仪式很快结束。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阎老西迈步来到了忠烈祠前。 按照原定的流程安排。 现在的他,需要为长治忠烈祠挥毫提笔。 方立功见其颇为激动,与孙萃涯小声商量了几句。 在取得阎老西的同意之后。 楚云飞迈步上前提笔写下了忠烈祠三字。 只是中间这个烈字,少了一笔。 一旁的中央日报社记者茅博韬不由得出生询问:“楚长官,为何这个烈字少了一点?” 楚云飞长舒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绪,缓缓解释道:“许多战士在抗击日寇的战场上曝尸荒野,不能掩埋,每当我想起此情此景,异常痛心,这忠烈祠的烈,之所以少一点,也是希望烈士少一点,胜利早一点。” “原来如此。”茅博韬恍然大悟。 众人神情愈发严肃,心痛无比。 他们在心中默默的祈祷着长治忠烈祠能够成为抗战英灵的安息之地。 英雄辈出之年代,往往也是生灵涂炭的年代。 四万万民众谁又不希望铸剑为犁,早日赶跑日本侵略者,恢复这难得的和平呢? 山西各地政要按照此前的安排纷纷留下了相应的挽联。 【辉煌功勋,郁郁佳城。成仁取义,千载如生。】 【精神不死,功绩永存】 【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让儿打东洋,长治李氏,满门忠烈,国之栋梁。】 【忠烈祠入祀典礼圆满结束,二战区司令长官阎亲临,楚云飞题写忠烈祠牌匾。】 在晋东南,晋南。 乃至目前所有的国统区,只要是目前有报社存在的地方。 基本上都在有意的淡化武汉失利、广州沦陷的影响。 并且开始着重的宣传山西方面,二战区取得了的胜利。 在短短不到十天的时间。 几乎全国的民众都知道,二战区各部队在山西方面仍旧取得了一场大胜。 抗战不是完全没有了希望。 并且。 晋东南各地民众还捐赠了大量的金钱和物资,在山西长治县修葺了忠烈祠。 消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许多的百姓自发的涌上街头,捐钱捐物,表示想要支持山西地区民众的抗战。 楚云飞得到消息之后,适时的喊出了反攻口号。 以西安地区收购的晨华日报为喉舌。 宣布二战区将会在年内开始反攻,收复失地! 当统帅部收到消息的时候。 虽然有意的控制传播范围。 但在八路军各地办事处的配合之下。 消息还是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所有人都期待着二战区即将到来的反攻 南岳军事会议。 常凯申主持召开,由第三、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军团长、军长、师长等百余人参加的军事会议。 至于红党方面,伍豪和叶宜伟两人共同参加。 会上。 常凯申连续做了五次重要讲话。 阐述了他对抗日战争的重新认识、 提出了战争进城分为第一、第二两个时期。 即武汉撤退和广州沦陷前为第一时期,之后为抗战第二时期。 “在第一期战斗过程中,从军事上说,我们虽然失去了很多土地,死伤了许多同胞,就一时的进退来看,表面上我们是失败了。 但是,从整个长期的战局上说,在精神上,我们不但没有失败,而且是完全成功. 详细一点说,我们最高统帅部制定这个战略,就是那我们的劣势军备,以免逐次消耗优势敌军,一面根据抗战的经验来培养我们自己的力量,以逐渐完成我们最后战胜的布置!” 会议之上。 常凯申侃侃而谈。 一边给参会的诸多将领以信心,一边则是打着鸡血展望未来。 对于抗战进入到对峙时期。 从南岳军事会议上的总结来看,其具备着颇为清醒的认知。 尤其是第二期,也就是对峙期之后。 常凯申也是有着自己想法的。 “我们与敌人打了十六个月,不但我们全国的部队仍能继续抵抗,使敌人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我们的抗战精神愈益坚强,抗战必胜的自信心,也不知道要提高多少倍。这就是我们强固部队士气和国民心理的一众最大的成功,使一般军民确信我们这次抗战一定可以获得光荣的胜利! 我们第一期抗战已稳固地建立了这个必胜的基础,第二期抗战,我们是要转守为攻,转败为胜的关键时期。 大家要知道,敌人兵力的使用,到现在为止,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今后他再不能有更多的兵力使用到中国来。而且他排到中国境内的许多部队,随战区之扩大而力量分散,且已疲敝不堪,没有什么大的战斗力量!” 统帅部十分清楚日方的困难局势。 并且也希望能够在武汉会战之中保持机动防御的态势。 甚至是写进了战略战术指导原则,刻意强调了“积极运动防御”。 但真打起来的时候,绝多数的部队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在这期间。 苏联总顾问亚。伊。切咧潘诺夫曾经向军事委员会建议过。 以不断袭扰式的进攻,袭击进攻武汉的日军。 用进攻为防守的战术去保卫武汉。 但实际上打出来的战斗,基本上还是阻击战术。 划设一条阻击线,亦或者是防线。 而后消极的进行防守。 讲起来亮剑原著之中,孔捷曾称赞过美军十分擅长抓住攻防转换时机。 这种攻防转换的把握。 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军部队不具备的。 即便延安方面的教员在论持久战之中所说:攻击变成防御,防御变成攻击。 但在这个时间点。 攻防转换这种听起来很简单的战术打法。 也没有一个八路军部队具备这种能力。 在武汉会战期间。 不管是苏联顾问,还是美国顾问。 对于这一时期,国军部队采用阻截式的防御工事做阵地防御有着较高的积极评价。 但是他们对于没有遭到攻击的部队停留原地十分不解。 这些部队完全没有所谓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应该积极的行动起来。 找机会,从侧翼、从后方随时突击日军,牵制日军。 使得他们没有办法集中兵力攻击主阵地。 军事会议之上。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陈辞修总结了当下之前防御战之中的问题。 “我军的高级将领在指挥作战时,依旧是连绵不断的一线阵地式防御,实力薄弱的兵力被分散在各条防御线上,既缺乏有力的预备兵团,也少有防御中的协同攻击。” “战略上既取守势,战术上又难取攻势,处处被动,在日军主动发起进攻,我军所采取的措施除了剜肉补烂疮的打法方式之外,毫无他法。” 陈辞修虽然没啥指挥作战的能力。 但总结战场经验,挑毛病的能力还是一顶一的。 事实上,很多国军将领的才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差。 那些打不出什么战绩的“名将”。 例如白健生,难道真的是废物一个吗? 并不是,只不过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注定他们打不赢一场战斗。 国军部队的战斗力差,不是因为高级将领不具备指挥能力,而是因为高级将领之间的龃龉和龌龊。 “我们中间指挥单位过多,这也是数次会战失败的一大原因,这一痛苦教训,我们老早就知道得清楚。 但是此次武汉会战时,中间单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师上面有军,军团,集团军、兵团,以至于战区长官司令部。 真是极叠床架屋之能事,欲其不误事机又如何可能?” 如此冗杂的指挥机构。 陈辞修已经和常凯申两人达成了共识。 何应钦、顾祝同两人反对的指挥系统改革。 眼下常凯申一意孤行要做,也得到了陈辞修的支持。 两人也只能让路。 “武汉会战之中,第九战区作战部队最多时候有六十二个师(历史上是七十个),量的优势未能发挥即被质的劣势所抵消,没有任何协同意识的部队堆积在战场上。 除了被逐个击破之外,起不到兵力充足的作用!” “日军的结论是什么?中国陆军只有一个师!” “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意思是中国军队指挥一个师一个师的单独作战!” “协同作战不讲联络,友军危急不去相救,奉命增援敷衍了事,两军衔接推诿扯皮造成空隙,这样作战岂能不败?” 陈辞修厉声强调。 仿佛国军内派系之争一切跟他没关系一般.. 甩锅式的发言让一众将领颇为不满。 你陈辞修本就是土木系的领袖..麾下的将领也大多滑头。 PS:守马当毙的就是陈辞修土木系的军官 常凯申此时也是接话说到:“诸位将领!对于同一战场,同一战役、乃至同一战争中的每一支部队而言!” “荣辱生死,胜败存亡,是紧密相关的,是互为因果的,是共同承担的!” “昧于利害,不辨是非,因而观望友军、怀疑友军,甚至规避责任,推诿责任,妄想贪生自私,而其结果,不仅贻误战机,害了友军,害了国家,而且适以自害,终必自取败亡!” 常凯申此时矛头针对的不是别人 正是三战区的司令长官顾祝同。 日军沿着长江西进的时候,三战区几乎没有丝毫的动作。 在豫东会战的时候。 三战区还联合新四军打了几场战斗,牵制了日军不少的兵力。 在武汉会战期间。 他们的表现甚至都不如新四军的零敲碎打。 常凯申怎么可能不生气呢? 蓝党内。 常凯申、何应钦、顾祝同,陈诚勉强算是四巨头。 前三个基本上是蓝的元老。 陈辞修其实并不是一辈,小委员长其实也是内定接班人的意思。 常凯申随后痛切的指出了“我军之十二耻辱” 一,阵亡官兵多暴尸战场,乃我军耻辱一。 二、伤兵病兵有流徙途中(如乞丐)乃我军耻辱二。 三、士兵逃亡,不能防止,乃我军耻辱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