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终,同年三月份,伟大的慈父斯大林同志与世长辞。 九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北极熊联盟一把手。 按照常理来说,刚刚获得至高无上权力的赫鲁晓夫应该沉淀一段时间,以此来巩固自身权力。 毕竟,清理异己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常见不过了。 只要随便找个由头,比如贪污、受贿之类的罪名,将其抓捕就好。 在他之前的那些前辈们,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可赫鲁晓夫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决定,就在成为一把手的当月,他就在公开场合正式的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 起初,没有人将这件事情当真,甚至有一部分人只是将这番话,当做为民众描绘未来美好发展蓝图罢了。 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事情渐渐变得有些不对劲起来。 以后,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 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将自己当初取得的伟大成就,即使得住所周围的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糟糕至极的垃圾农场”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甚至没有之一的事迹,翻来覆去,覆去翻来,不厌其烦的一次次讲述。 导致后来,一些采访的记者,甚至提前写好采访报告,因为他们笃定一定会有这样的桥段出现。 在赫鲁晓夫看来,摆脱北极熊联盟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 而“牲畜产品如何大规模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根本就无法大规模发展畜牧业。 毕竟,民众饿了可以喝西北风,那些牲畜总不能也是如此吧? 所以,赫鲁晓夫认定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良药! 一九五九年九月,赫鲁晓夫应美利坚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 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目睹了北美洲的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 毫无疑问,本就认定玉米是世界最完美农作物的他,再次坚定了这个想法。 返回北极熊联盟之后,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经过他这个一把手不厌其烦的推广,嘴皮子都磨出大泡的情况之下,两年之后,北极熊联盟的玉米种植面积从原本的三百五十万公顷,扩大为一千八百多万公顷! 纵然翻了五倍之多,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甚满意。 为此,他正式且郑重的在大会上提出,要在一九六零年使得国内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两千八百万公顷! 这个决定怎么说呢,或许出发点和想法是好的,就是说话的时候没带脑子。 俗话说得好,南橘北枳。 玉米确实不算什么金贵的农作物,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粗暴。 可北极熊联盟的国土面积实在是太大了! 在二毛境内适合种植生长的玉米,到了西伯利亚冰原,你让它怎么办? 玉米也很难做啊! 可伟大的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大手一挥就将种植玉米变成了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 谁要是完不成,那就是对党国不忠! 如此一来,地方的那些领导怎么办? 这种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狗屁方案,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他们就算是二十小时住在农田里,也根本就完不成! 可事实虽然如此,但对上级领导他们总不能这么回复吧? 这样一来,不就显得领导都是低能猪脑子了吗? 这么一搞,以后还想不想进步,想不想为民众服务了? 无奈之下,这些地方官员为了完成硬性指标,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包括,但不限于在数据上弄虚作假,反正文件这种东西就是一个数字,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赫鲁晓夫总不能亲自下地里核实吧? 各有甚者,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断的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玉米,当成是自己的政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