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新发展-《读档2013》
            
            
            
                
    第(2/3)页
    假如用户想在动作电影里来一场追逐戏,那“书生”会告诉他,追逐戏一共有57种不同的桥段可供选择。
    A桥段最近3年被用了13次,B桥段用了3次,C桥段更适合青年人的口味,D桥段家庭主妇更喜欢。
    这样一来,花点心思就可以轻松写出一部电影。
    同理,、作诗之类的,它都能参与。
    不会写打斗场面,系统自动生成,
    不知道男女情话,无数桥段可供选择,
    ……
    “书生”刚开始推出的时候,影响力并不大。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又是一个“围棋”智能,虽然看似很轰动,离普通人的生活有点远。
    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刘圆最先发现其中奥妙。
    他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天赋不高,既没名气,也没才气。
    平时偶尔写写诗,聊以**。
    当然,大多内容拿不出手。
    甚至连押韵都达不到。
    外行人一看,就知道水平很一般。
    刘老师自己虽然幻想过写出流传千古的大作,却也自家人知自家事。
    对此并没有太多不甘。
    爱好嘛,本来就是自娱自乐的事。
    没想到,不经意间接触“书生”智能,仿佛打开了新天地。
    “书生”录入了唐诗、宋词的关键字词,计算出词汇出现的频率。
    比如“愁”,“江南”这类词汇,在词牌“忆江南”下出现的概率最高。
    根据词牌名和刘老师编写的内容,人工智能推荐关键字替换,帮助纠正平仄音,自动生成诗词……
    刘老师一顿操作,顿时震惊了。
    平时面目可憎的作品,经过ai雕琢,一下子变得清新可人。
    虽然谈不上名家精品,却也能称得上是“作品”了。
    寥寥数语的改变,带来的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刘老师把自己十多年积累的诗词拿出来,用ai修改了一遍,整理好之后,找到出版社的朋友审阅。
    对方说他生不逢时,如果是世纪之交发表,说不定还能混个文化人头衔呢。
    现在没人读诗了,写的再好也没什么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