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陈望拱手肃立,声音沉稳的回答隆武帝的询问。 “陛下明鉴,臣心中确实已有腹稿。“ 隆武帝微微抬手,示意陈望继续陈述。 陈望微微躬身,正声道。 “如今国家,有两京十四省。 “两京除去京师戍卫之外,各设三镇之兵合计十八万,以护卫京畿,辽东、陕西、山西三省地阔广袤,为军备重镇,也应设三镇守备,各置兵马十万。”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应设两镇,置兵马八万,或分南北,或分东西,相互呼应。” “余众八省,只需要设一镇以戍卫即可,置兵两万。” “两京十四省,共设镇戍军镇二十九,置兵马一百零六万人。” “除此之外,京师戍卫,单设京畿军团,练兵马十六万,用以节制天下。” 隆武帝微微皱眉,继而道。 “天下兵马合练一百二十二万之众,所耗之资,燕国公可有核算。” 陈望从容奏对。 “如今募兵军饷,大部分每月在一两左右,边军每月军饷一两半,京畿军团依照边军军饷发放,所以月应给军饷一百四十五万两,年给一千七百四十万两,算上各级军官年俸,年军饷支出在两千万两之上。” “如此巨额军资,尚不算武备在内,国家如今废除三饷征收,难道可以维持?” 隆武帝微微前倾身躯,手指无意识的轻叩着御案,军费耗资如此之大,实在是让他疑惑国家如何支应。 前面三条关于吏治、赋税的改革,他都认为颇有见地,值得推行。 唯独这最后一条改革军制的内容,隆武帝却认为颇为不妥。 如今三饷废除,单单一项军费的支出,便要两千多万两,这里的亏空便有五百万。 国家要运作,朝廷要发俸,地方需要维持,也需要银钱,这一年下来怎么也得数百万两,陈望此前又说发养廉银,按照陈望所说的发放。 大明有一千多个县,光是县令,按照两百两的标准发放,就是二十多万两白银,其上的州府又是一笔支出。 整个朝堂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员众多,怎么算也得多出超过百万的俸禄。 更不必说各地武装军队需要更新武备,刀枪剑戟、火铳火炮,这样以来又多了许多的开支。 只怕是再怎么节约,每年的亏空也要到千万之巨。 “陛下尽可放心,此间种种皆以经由臣下幕府参谋核算。” 陈望躬身施礼,声音平稳有力,目光微垂,避开了隆武帝探询的视线 “如今天下之兵尚只有五十余万,此间改制,也会徐徐图之,军费支出暂时不过千万。” “臣下还有诸多开源节流之策,足以支应国家运转。” 陈望并没有解释的想法。 清朝的顺治康熙年间,人口因为战乱大为减少,比起明末之时减少了数千万的人口。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仍然一年可以征上差不多三千万两左右的税赋。 足可以见这些士绅官宦们到底是贪下了多少的银钱。 而且这还是没有推行士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这些举措的时候。 明朝很多的税赋,实际上都是收不上来的,商税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恢复民生规定凡商税,三十而取一。 同时为了体恤百姓,又规定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 后面又定下了很多的日常用品免税。 明初商税收取,一年竟然只有二十万两。 《明神宗实录》记载的有一段话。 “云南原无茶税,惟永平府地方设有税课司,岁办该银一十六两。近该衙门题行考察,续奉诏旨,姑留升任。” 一府的茶税,竟然只有一十六两,足以见税赋之低。 实际上明朝的正税并不高,但是地方各种名头的苛捐杂税却是多的如天上的繁星,小民没有背景,只能是被层层盘剥,以至于难以度日。 茶税商税,他陈望也要收的。 海贸暂且先放在郑芝龙的手上。 如今水师渐雄,等到明年开春,再有十数艘战船下水,他在郑芝龙那边的安排也差不多的妥当。 放任郑芝龙也就蹦跶的时日已经不多了。 粗略估算,若是政令全部推行下去,不算海贸的收入,一年起码也有四千万两之巨。 哪怕是年支三千万两白银,也能存余千万两。 隆武帝的双目微眯,凝视着陈望波澜不惊的面容,试图从那张沉静如水的脸上窥探出些许端倪。 但是陈望的面容平静,自始自终没有变化,根本看不出任何的问题。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 奉天殿内仍旧寂静。 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间。 最终,隆武帝终于开口。 为这一次注定非比寻常的朝会敲下了终结的信号。 “准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