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蒙寨在大山里,靠山吃山,山民们平时没少打野味儿。 但更多的时候,那些野味儿都要拿去山下换钱,自家人很少能吃上一口。 还有饭食,家里一般只有顶梁柱才能吃到一碗干饭,孩子、女人和老人们也就喝口稀的,勉强混个水饱。 很多孩子,长到十来岁,在家里都没有吃过这般饱饭,反倒是在私塾里混了个圆肚皮。 家里人听了孩子的话,先是不信,紧接着就是兴奋。 不能给家里干活就不干吧,不为别的,就为了能让孩子免费吃上几顿饱饭,这个私塾他们也要让孩子去读啊。 然而随后的事实告诉那些山民们,孩子们在私塾不仅能吃上免费的饱饭,还能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 阿莽就是个例子。 他阿娘攒了半个月的鸡蛋该卖了,而阿爹恰巧又打了几只野味儿,想一起拿到山下换钱。 寨子里有盐了,但还有一些日用品,去山下采买比自己弄更便宜。 “阿爹,我和您一起去吧!” 阿莽见阿爹收拾好背篓,便兴奋的说道。 “你去干啥?好不容易今天不上学,你就好好在家干点活儿,也让你阿娘歇一歇!”阿爹有些不同意。 阿莽却说,“阿爹,您不太懂雅言,去了山下,跟人说话都费劲。倒是我,跟着先生学了些日子,简单的对话还是没问题的。” 阿爹一听这话,脸色缓和了些。 还别说,他们山民跟山下的汉人语言不通,经常闹误会。 误会什么的还好说,关键是他们山民总是吃亏啊。 儿子好歹上了几天学,下学回来,也能听到他用好听的音调读一些好听的文章……嗯,别的不行,跟山下人沟通应该可以! 阿爹被说服了,就带着阿莽一起下了山。 “鸡蛋四文钱一个,你这里一共十七个,四七二一,一四得四,总计六十一文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