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书中写石猴出世求道,实则也是在此方世界演道。 因为完完全全呈现出了别样的修行之道。 猴王求道, 此世演道。 秦川知道光是这第一回目的内容,就有无限妙处,他作为第一个抄录者,获益肯定会非常之大。 秦川暂坐定休息,运转玉虚法门,心内观想元始道相,那种天道的压力在元始道相下缓缓散去。 不愧是象征无,象征开辟的元始天尊。 哪怕只是秦川观想而出的元始道相,此方世界天道也不得不给几分薄面。 这应该是本能了。 天道出现在天地开辟以后,元始天尊则象征开辟。 前后不可谓不分明。 过了一会,秦川眸子发出清光,缓缓吐出一口白练似的长长气息,射出门外,消散在风雨里,将外面的鬼哭神嚎声冲散。 太聒噪了,影响他抄书! 他这一道白气,还有锋锐浩然之意,圣道气息流转,压制鬼神。 秦川现如今也是亚圣,虽然有点水,可毕竟是公认的。 不是什么毛神野鬼都可以来冒犯。 接下来写石猴在花果山做了美猴王,于水帘洞逍遥自在。石猴天生不凡,享乐天真,不知不觉间三五百载过去。 这是欢乐时光,秦川写得极为顺畅,天道压力也小了许多。 可是秦川很快话锋一转: 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这是猴王生发长生之心。 此心一发,如圣贤心发作,不可收拾。 求道之心一起,石猴仙道求索之路,便即开始了。 海量的天道压力陡然而至。 但是秦川已经开始适应,落笔继续书写第一回目的故事: “石猴出海,先入人世红尘,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可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它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遍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lù)幽深。” 故事写到这里,秦川灵台忽地绽放光明,元神似有一股道气环绕,说不出的舒服受用,随即天道压力猛然增加不知多少。 元神如负着一座高山,沉甸甸的。 此山正是灵台山。 写到灵台山,心中见灵台。 “灵台问道呵!” 秦川不管不顾,继续书写,写到石猴上山寻道,遇到樵夫,听其唱了一首道歌: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黄庭》二字一落下,秦川不觉神思悠然,妙处难言。 他方才搁笔,体会心中悠然道意。 天道压力也缓缓减退。 而此时,以血和的鬼墨,刚好消耗殆尽了。 秦川又取出剩余的鬼墨,然后放血。 脸色微微一白,却飘然有神仙之态。 清清研墨,秦川细细体会刚刚莫名感悟到的黄庭道意。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是黄庭道意和道经的相通之处,而黄庭道意更直指修道炼炁——“心不动,炁自固。意不动,神自灵。” 道德经直指修行本源,而黄庭经则是修行身心的内容。 乃是道家修炼之人,意图以个人身心修炼来超脱凡世,以达长生自在久视之逍遥的解脱境界。黄庭经便是其个人身心修炼经验结果的传授与记录。 黄庭经流传版本很多,主意脱胎道经,而流传各有不同,玄妙难解。 其归纳总结,本源来于道经,皆是太上道统。 有《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部。 秦川听青云道长说过,此世的黄庭经,内景藏于龙虎,外景落于崂山。安平帝曾去求肯,皆推辞散落遗失,不知真假。 他现在是机缘巧合下,引动了徘徊世间的黄庭道意,触摸到玄妙之处,若是还要深入了解,参悟消化,须得见得此世的正本,才能锲合其修行妙旨,真正化道己用。 黄庭道意在心中灵台荡漾,化入灵台中,秦川方才从坐定中出来,心想这西游记第一回目的内容,便已经玄妙无穷,实在是修道的总纲,大道的源流。 结合他自身的经历,愈发认定,定是有这么一个西游世界存在。 说不得他将来能破空去得。 一念起,则缘生。 秦川心知,怕是有感应了。 但现在远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他平淡心绪,清清恰好研墨完毕。 主仆二人甚有默契。 秦川径自取笔,诛邪笔附着狼毫,笔头吸饱墨水。 如今狼毫有些焦黑的笔头,隐隐可见清气流转,生出难以言喻的玄妙,使秦川心头微微一动。 此前笔头烧焦的部分被清气玄妙覆盖,与浩然之意有别,两者渐渐融合,令诛邪笔都有了寄托其上的趋势。 难道狼毫能和诛邪笔融为一体? 若是如此,当真是一件好事了。 秦川心思一闪而过,着墨挥笔。写到这里,他用了草圣书法,龙飞凤舞的笔迹,道家韵味十足。 石猴得樵夫指点,上灵台山,访到一座洞府。 “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灵台方寸,是指“寻”;斜月三星,即指“心”字。即 合起来便是“寻心”二字。 石猴求道,入得仙山。便是求道寻心。 这暗合心学要旨。 接下来便是那精通三教诸子百家、法力无边的菩提祖师出场。 有诗为证: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接下来便是石猴拜师,祖师叫它以孙为姓,给它取了个法号——“悟空”。 孙悟空三字一出,外面阴沉的天空划破一道闪电,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仿佛某种禁忌,由此打破桎梏,降临此间世界了。 写到这里,第一回目的内容终于完成。至于向后,石猴修什么道果,且是下回的内容了。 秦川再回到开头留白处,补上第一回的题目。 正是“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这一夜电闪雷鸣不止。 秦川一夜未眠,看守书稿,可不想被雷火毁去。 事若反常必有妖,惊得梁帝连夜唤来钦天监,详细询问后,都没问出个所以然呢,弄得梁帝夜不能安枕,生怕弄出什么事。 他被秦川怒斥之前,哪里有这样忧心过。 现在为了稳住朝局,不得不多费心思在朝堂上,耽误修炼事宜。 若是秦川知晓,肯定会嗤笑一声,陛下,你这点微末道行,还有什么可修炼的。 因为梁帝身为人王,受到天道压制,现在勉强修炼到神魂即将出窍的阶段。数十年来苦功,花费不知多少修行资源,就修炼出这么一个东西来。 他也不是没寻到真法,可是人家慢起来顶多是龟爬,梁帝慢起来就是蜗牛了。 这已经不是千里马和驽马的区别。 若非如此,梁帝也不会搞那么多歪门邪道。 有秦川护佑,书稿终究没有被毁去。第二日,天光明媚。第一缕晨曦透过纱窗,照到书案的书稿上,有氤氲紫气生出,妙不可言。 秦川由此心知,这书稿是保住了。 但原稿还是留在他这里为妙。 后面顾亭林来要稿子,秦川给他看。 顾亭林见得书中内容,大拍腿道:“这一篇回目里,满藏修行的妙处,只是我怎么没看出哪里有打破桎梏,再造乾坤的气概呢?” 他是儒道释三家都有涉及,而且学问精深,只是不喜欢道门、佛门的宗教行为,对此一向嗤之以鼻。 除此之外,对儒家的名教、礼教也厌恶至极。 他认为礼法是桎梏生民的最大恶手。 秦川笑道:“顾兄读得太粗略了,你再读读?” 顾亭林于是细看,忽地拍掌道:“原来关窍在猴儿的名字里。悟空,好个悟空。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需悟空。这句我给你补上落在最后。” 他忽地想到秦川没写出有这句话意思的文字的缘由,“算了,原来伱是这个意思,先不补上。” 顾亭林明白,若是加上这一句,就会让许多人都可以看出来,这书的隐藏意图——打破旧有的桎梏。 灵台方寸寻心,得悟空之名。 便是要超脱生死,不受生老病死的桎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