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欲收卒心破万难 (三)-《圣天子》
第(3/3)页
大柱子脸上带着嘲笑的神情,对着在自己身边围成一圈的一众闲汉说道:“你们也想去?国公大人只招吃苦肯干的,有多少招多少,若是偷奸耍滑,可小心一文钱赚不到不说,还要吃板子!”
“若是能让俺一年赚一亩地,再吃苦俺也做的!”一位闲汉似乎下定了决心,自言自语道。
就在大柱子富贵还乡的消息一天之间传遍了整个周家庄,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后悔和心动之时,周文博却正在同两位手艺人比划着。
这两位正是赵氏铁匠铺的大师傅赵铁匠,以及一天能赚十文钱的王木匠。
周文博找这两位来,却是要做纺车。
前世我党在延安之时,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自给自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一面南泥湾里种地忙,一面组织大批干部和群众纺纱织布,开展竞赛。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还曾在中央直属机关的纺纱竞赛中获得了纺线能手的称号。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曾经入选初中语文课本,周文博目前还对文中的内容记忆犹新。
但是我党当年大规模使用的纺车却是最原始的手摇式纺车,我国历史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这种结构模式的纺车,但是纺织的速度和效率是极为低下的。
在元代王桢所著的《农书》中,还介绍了两种更新的纺车,一种是大纺车,一种是水转大纺车。
水转大纺车专供长纤维加拈,主要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麻纺车较大,全长约九米,高三米左右。它与人力纺车不同,装有锭子三十二枚,结构比较复杂和庞大,有转锭、加拈、水轮和传动装置等四个部分。用两条皮绳传动使三十二枚纱锭运转。这种纺车用水力驱动,工效较高,每车每天可加拈麻纱一百斤。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