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山盟山。 一百二十七年前,大唐的高祖皇帝和西蜀、北齐还有西楚的皇帝在此划定疆界,约下互不侵犯之约,这一盟约给整个天下带来了近一个甲子的和平时代。 这北齐如今选择在这里与陆倾川谈判,其意图上,可想而知。 那座山盟山的山巅之上,有一座亭子,檐下牌匾上金字篆刻盟亭二字。 亭子外,一只肥大的仙鹤独立一旁,亭中,一个道人头戴莲花冠,手拿拂尘,眉目之间隐隐散着几分与世无争的神韵。在他的身后,一个身着粗布麻衣的青年人双手交叉,抱胸而立,在他的身侧,一柄极其显眼的三尺长剑竖立悬停,沉浮不定。 “国师,这西南王陆倾川不会放咱们鸽子吧?” 那青年人面相上并不出众,属于放在人群中便泯然众矣的长相,此时他脸上的表情有些不耐烦。 被他唤做国师的道人,面容白净,双鬓微微泛白,眼角的鱼尾纹微微显露,显然,岁月终究不饶人。 “不会,他说了会来,就应该会来,不然他就不是陆倾川了。” 道人淡然开口,语调平缓:“因为他是一个敢于为一人去杀近十万人之人。” 闻言,那青年人也有些出神,记得在金銮殿上,陛下曾今问了国师与一位佛家的佛陀同一个问题。 杀一人而救一人,救吗? 杀一人而救十人呢,百人呢,千人,万人,十万人又如何? 国师的回答是,只要那人不是九五至尊,可杀,即便是九五至尊,若可救十万人,依旧可杀。 而那佛陀,从始至终都没有回答,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听国师的话,这陆倾川似乎有另一种回答,他是为了救一人而杀十万人? “国师,您是说这陆倾川曾为了救一人而杀了将近十万人?” 那道人摇了摇头,“你只说对了一半,可曾听说过前些年举世震惊的琅州血河?” 青年摇了摇头,“还望国师解惑。” “你这些年一直在万剑楼中闭关,不曾听闻也实属正常。”那道人开口道:“陆倾川曾有一名至交好友,在攻伐琅州之时,此人去与当时的琅州王谈判,却被那厮一剑杀了,还将此人的头颅传首辖境内的每一座城池,最终,将那个年轻人的尸身喂了野狼。” “再后来,陆倾川直接领着他的神策军和燕云骑军以猛虎下山之势杀进那琅州王的辖境,所过之城,官军尽斩首,凡是被藏锋阁锋士记录在案的有对传首之头吐过口水或者是冷嘲热讽的人,也一并斩了,就这样,所过二十三城,血流成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