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活着就是一个笑话-《何日复东归》
            
            
            
                
    第(1/3)页
    海盗船缓缓靠近码头,还在海上的时候,海盗们撤下了令人闻风丧胆的黑底金手海盗旗,将船只改头换面,从外面看上去,和一艘跑远路的海船没什么两样。
    横行在南海的海盗,成分复杂,摆在明面的,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海盗,有清国的海盗,还有一些群岛人组成的小海盗,这些正式的海盗山头林立,每一伙都有自己独特的旗帜,做事的时候旗帜飘扬,摆明车马,毫不避讳,杀人越货、**掳掠,无恶不作。除此以外,持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捕奴证的巴达维商人、一些跑远洋走海运的华人船只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跑一趟海运利益低得可怜,为求财货偶尔也客串一下海盗的角色,打的自然是正经海盗的旗号。
    前一种海盗劫货绑票,遇上了至少有活的希望,后一种海盗遇上了就必死无疑,都是有家有业、登籍在册的跑商汉子,自然不能留下任何证据让人泄了底。
    这群伪海盗的头目叫林楚,是富盛记雇佣的船头,从前就干过杀人劫货的买卖,后遇到官兵剿杀,原来的团伙散了个干净,在清兵那里漏了底,大清国算是回不去了,索性几个人跑到了巴达维亚讨活路,手底下混着十几号人,在富盛记做苦力谋生,然而过惯了大鱼大肉的日子,再也吃不下清汤稀饭,干脆在跑船时裹挟了同船的生面孔做下案子,一旦分了脏,谁都不干净,一来二去,整船的汉子都被带上了邪路。
    这次林楚接了一个暗活,买凶的人是林楚原来团伙里的熟人,散了之后上岸洗了个干净出身,以从前的恶行要挟,林楚不得不从。于是安排手底下四个生面孔去了一趟广州,返程做掉了整船商旅,不论男女老幼一律灭口,唯独对两个小孩子动手的时候像遭了天象,打了老大一个霹雳,让手下们到现在还有些心惊后跳,不过靠岸前每个人至少分了百十几两清银元宝压惊钱,分钱的时候个个兴高采烈,把那惊人的一道霹雳忘到了九霄云外。至于良心,手底下几个生脸光棍或许还有点,林楚早把那东西卖了,在这种治世如乱世的时代,人命贱如狗,良心又算什么。
    “谢老四,你他妈麻利点!颠三倒四,没吃饭呐?”船只靠岸,搭好跳板,林楚叫手下的头目组织卸货,“刘三,让兄弟们都长点眼睛,该卸的都卸了,不该卸的分包沉底,找行里人推车运走,别便宜了那条泰西老狗!”
    东印度公司常驻码头的税官,是个红鼻头的大鼻子,平素对进港的华商收税分明暗两部分,一份上交公司,一份收入自己口袋,海上讨生活的苦力没少受他的欺负,有几次林楚手底下的人进港时笨手笨脚,私人的财货漏了白,就被他以走私进口的名义私自扣留。几次下来,大鼻子就知道林楚的船员都有些好东西,每次进港,必然来盘查探底。
    果不其然,一个胖乎乎穿着灯笼裤的荷兰税官没过多久就上了船,一手执笔,一手拿税册,上船后东查查西看看,这边开箱那边掀布盖,清点着货物,嘴里啰里啰嗦地说了半天,刘三看着干着急,林楚气定神闲,由着大鼻子到处闻味。
    大鼻子找不到借口只好结了税金下了船,林楚安排好一切,径自离了船,向着城里走去。
    巴达维亚原本叫異他卡拉巴,12世纪时,这里曾经是西爪哇最后一个印度教王国巴查查拉王朝的贸易港口,“異他”是爪哇西部主要的种族異他族的名称,而“卡拉巴”是马来文的音译,意思是椰子。这里原本是異他族的主要居住地,所以異他卡拉巴的意思就是“椰林密布之地”或者是“異他人的椰林”。
    因为独立战争的原因,荷兰与西班牙的关系并不好,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香料贸易时期,荷兰人只能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香料,等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合并成一个王国之后,荷兰人的香料供应就断了。于是由十四家专做东方贸易的公司组成东印度公司。
    荷兰人刚来到东南亚群岛时,与当地人首领签订协议,在奇利翁河河岸建立诸多仓库和其他建筑。1619年3月12日,荷兰人成功打败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英国,将自己所建立的要塞称为“巴达维亚”,意思是对荷兰祖先巴达维人的敬意。
    虽然巴城的名字很有荷兰风格,但是居住在城中的主要人口却是华人。荷兰东印度公司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潜力,但是百年前这里人口稀少,缺乏粮食供应,也没有可用的木材建造船舶和房屋,周边地区都是荒凉的沼泽地,雨季时洪水泛滥成灾,还时不时有老虎、野猪、犀牛等野兽来港口附近民主游行,偶尔还会用尖齿利爪邀请几位人类去森林里同住。荷兰人精于航海经商,却人口不多,愿意移民到亚洲群岛的大多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军人,再就是衣食无着的流浪汉和在欧洲混不下去的罪犯。巴城开埠初年,一些荷兰孤儿院的老处女和少女就被运来东印度,被数以百计的海员和士兵焦急地分抢一空,甚至在总督克恩的住所里,一个年轻的海军少尉蹂躏了一位年轻的贵族姑娘,而姑娘是被父亲委托给总督监护的。虽然东印度公司鼓励荷兰男子与当地女子通婚,巴城的荷兰人口却一直徘徊在1500人上下,根本上不去。
    周围的穆斯林王国对荷兰人充满敌视和威胁,巴达维亚的建设也需要众多的人力资源。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克恩多方招徕华人移居者,甚至雇佣东方海盗在明帝国沿海绑架劫掠华人移民。百多年来,因明清战乱、朝代更迭,大批华人越洋来到巴城,而因巴城经济的发展,同样吸引了爪哇岛周边的明代移民,这些华人成为巴达维亚城市建设的主力开拓者。百年后,华人社群已经垄断了巴城的捕鱼、伐木、制砖、建筑、园艺、蔗糖种植和制作生产、清国商品的供应、大米和烧酒的经营,城中各类零售商业和沿海贸易,巴城外乡区的130个甘蔗种植园分属84个园主,79个是华人,成为政治地位次于、但经济主体比例高于荷兰人的族群阶层。
    按照农历,现在已经是冬至,巴达维亚的气温依然降不下来,一到中午,直射的阳光照在人身上,让人提不起劲儿。绕过东印度公司构筑在港口旁边那巍峨的堡垒,过了当地人口中的金水桥,顺着港口区到东城门之间唐人区的河道,步行六七个街道就到了泰丰茶楼。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华人社区实行侨领制度,治政由华人领袖自行管治,荷兰总督任命华人上层实力人物担任“甲必丹”和“雷珍兰”,负责处理华人的内部管理。
    这泰丰茶楼是巴城华区公堂的雷珍兰陈富老开的,隔着大街就是巴城华人社区的公堂衙门,穿过大街再往北六七个街道就是巴城码头,稍微远了点,不过相比其它区域来说,这里华人众多,栉比鳞次的店肆房舍都是华商开设的店铺,是个极为热闹的去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