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驻扎交趾的部队,长年维持在五六万上下,还要时常出兵镇压叛乱,耗费的钱粮是一个天文数字,运送粮食的徭役也让边境之百姓痛苦不已,收到的赋税却寥寥无几。 于是太子就屡次建议,放弃交趾,恢复以往的藩属国统治方式。 他还不乐意迁都北京,接连几次提出建议,干脆在南京呆着得了,不要修缮北京城了。 汉王是聪明人,一句“只恐太子登基之后,便迁都回南也”,瞬间就让朱棣脸色铁青,对大胖儿子的好感大打折扣(事实上洪熙皇帝确实动过迁都回南京的念头,太子都已经到南京去了)。 这么几次搞下来,朱棣当然是愈发不喜欢朱高炽了,再加上汉王长年累月地打小报告,使得太子的形象在永乐心里更加不堪,而太子党的得力干将解缙几人也是先后遭到贬斥,连本来颇受朱棣看重的杨士奇都险些入狱,这更令朱高煦肆无忌惮。 永乐的纵容,让汉王更加的骄纵,他用大量的金钱结交党羽,时常在公众场合对太子出言不逊,然而这一切朱棣通通不管。 朱高煦,第一次离太子之位这么近,他终于开始得意妄行。 他自诩英明神武,于是便在历史书中,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偶像。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他多次在公众场合,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汉王爷的本意,应当是朱高炽会如同李建成一样,被他的弟弟踩在脚下,而自己会登上皇位,开创大明的一片新天地。 但是,类比的时候,也要看清楚状况。 可怜朱高煦身边的武将都是粗人,也没人给他提个醒。 要知道李世民他爹的下场,可不见得怎么好啊! …… “好小子,好小子!自比唐太宗,他算什么东西,竟敢自比李世民?”朱棣很少失态,但是这一回,朱高煦却是彻彻底底地把他惹怒了:“而且朕还在,他大哥还在,便说出这般话来,他这是什么意思!” 朱棣这些年虽然完成了许多功绩,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敢与李世民相较,其功绩可能也就他的父亲可以一比。这小子,这般嚣张,岂不令人恼怒?更重要的是现在是汉王夺嫡这个关键的时刻,在这么敏感的时候说出这种话,很难不让人多想。 你的偶像是李世民? 那你又会不会像他一样,囚父弑兄?哦,顺便把三弟给一起送下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