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东……钱……书……院?”有大儒接到了邀请他去讲学的信函。 但是他的反应却是: “这什么玩意儿!不去!” “他们说,愿意出两千两银子作为给您的礼品。”弟子在一旁,轻声说道。 “两千两银子?”那大儒的眼睛闪了闪光,但是回忆了一番这个所谓的东钱书院,他还是摇了摇头: “不过是两千两银子而已!小子,为师怎么可能为这些黄白之物折腰?” “去去去,告诉他们,不去!我们读书人,自有风骨所在!” 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大儒的家中发生。 寄向各处的书信,无一例外,几乎都石沉大海。 中年人,也就是严淳的儿子严昆鹏,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不由地皱了皱眉。 他确实没有怎么在读书人里混过,也没有想到这些家伙居然还看不上这银子,他一直以为这些儒生所谓的清高,只是价值没有到而已。 难道他们真的很有骨气,是我误会了? 他找到了唐寅,询问了一下。 没想到这个老人立刻就开口说破了其中的关窍: “少家主,这点钱都不够请他们的,您不在这个圈子里不知道,那些大儒有钱着呐!” 风骨是假,钱不够,那才是真的。 两千两银子说多确实很多,足够普通人一辈子衣食无忧,但是说少,能够成为大儒的,就没有缺钱的。 毕竟清谈可没人给你发工资,岁月静好是需要田产、商铺的。 而大儒们,正好有。 别的不说,那些书籍、笔墨纸砚什么的都不是便宜货,人还自己不干活,供得起一个儒林大家的家庭本身就不差钱。 而且他们还有门生,这些人中也不免有一些富家弟子来镀金的,这时候就少不得“见面礼”。 所以当世的几位大儒,就没有一个是缺钱的,两千两银子固然不是小数目,但是想要让他们来讲学,那可还不够。 不仅如此,东钱书院也没什么名声,目前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产物。 大儒也是有需求的,他们讲学,是发展人脉,是传播自己的名声与内心的思想,为的是史书留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