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合一-《穿成科举文女主的堂妹》


    第(2/3)页

    “来了?你一进门我就闻到了香味,今天吃什么?顾老太太的这手艺,可真是好。”钱夫子放下手中的书,竟有些期待饭篮里的食物了。

    说起来,钱夫子也纳闷,自己也不是好吃之人。以前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对吃的倒是有些挑剔,后来父亲去世了,她带着谨亦,也是注重吃食的,再后来谨亦回了白家,她便不在意这些了。

    而今竟然被顾奶奶的吃食给勾起了兴趣。大概……这便是大家常说的烟火味吧。

    顾灵道:“今日是豆浆和玉米粉饺子。饺子里的馅儿是蘑菇青菜。”豆浆是蛋白质、玉米粉的饺子皮是碳水、香菇青菜是蔬菜。一个早上有蛋白质、碳水和蔬菜,营养够了。

    顾奶奶的手艺确实不错,那是宝贝孙女出生后,顾奶奶为了让宝贝孙女吃得好才琢磨捣腾出来的。在宝贝孙女出生前,家里的伙食只管熟,不管味儿。

    说起吃食,顾灵到现在都没尝到鹅肝,猪肝倒是每个隔几天都能吃到,因为镇上没有人家卖鹅肝。

    老百姓家的鹅养着是为了下蛋的,鹅蛋大,比鸡蛋营养更好。所以人家宁愿杀鸡和不愿意杀鹅。故而市井里根本没有鹅肝卖。

    钱夫子把今日份的卷子给了顾灵,而她自己则吃起了饺子、喝起了豆浆。还别说,一口豆浆、一口饺子,这种感觉真是不错。虽然豆浆是甜的,饺子是咸的,但是吃起来怎么就觉得都是滋味呢?

    顾灵看着钱夫子吃的津津有味的,又闻着饺子的香味,自己也有点嘴馋了,她觉得自己还能吃下一盘饺子。

    与此同时,顾奶奶和顾爷爷带着顾森和顾木也回乡下了。

    每回顾奶奶回乡下,那桃水村必定是掀起一阵热潮,今天也是如此。大家看顾爷爷和顾奶奶回来了,都等着顾奶奶来说说镇上的事儿,说说读书人顾灵的事儿,可结果,顾奶奶啥话都没说,和顾爷爷一起把村子里走了个遍。

    为什么走了个遍?因为顾奶奶和顾爷爷要找挖鱼塘的地方。但是,两人是两眼一抹黑的,根本不知道挖哪里好。

    最后,他们一起去找了村长。

    “什么?你们想挖鱼塘养鱼?”村长听到顾奶奶开口,简直惊呆了。这顾家才买了四亩坡地不久,又想买地挖鱼塘了?村长不得不提醒,“顾灵他爷爷,你可别由着老婆子出瞎主意。咱们这地儿没有江河海,弄不到鱼苗,你挖鱼塘出来有什么用?”

    这话顾奶奶不认同:“村长,先不说这是不是老婆子我出的瞎主意,那按照你这样说,咱们小溪里就没有鱼了?平日里大家钓的鱼是老天爷变出来的?溪边都有鱼,我们挖个比溪更大的鱼塘,怎么就不能养鱼了?”

    村长不跟老婆子争吵:“我这是担心你们竹篮打水一场空。”

    顾奶奶瘪瘪嘴,那干啥说她出瞎主意?

    村长如果知道她在想什么,肯定说,这顾家的事儿哪次不是这顾老太出的主意。

    顾爷爷道:“谢谢村长的好意,这鱼塘是肯定要挖的,就是不知道挖在哪里好,不知道村长有什么建议?”

    村长没好气的道:“我知道个啥?我也没见过别人家的鱼塘,这个你得去问渔民。”

    顾爷爷一想,心里有了主意,她对顾奶奶道:“咱们走吧。”又对村长道,“劳烦村长了。”

    两人从村长家离开,村长媳妇就出来了:“这顾家想什么呢?还想养鱼?咋不上天啊?”

    村长瞪了婆子一眼:“你管人家那么多?反正人家挣了钱,有出息了。”

    村长媳妇叹气,这是实打实的实话,大家都看得见。“那……咱们也送孩子去私塾?”

    村长是这样想的,可是:“家里头三个孙子,三个孙女,送谁去?”都去是不可能的,家里没这个资本,送一个人的话,其他人肯定不高兴,大家长难当。

    村长媳妇道:“不如问问朱家小子,看看咱们这些孙子孙女里谁脑子好,那就送谁去。”若是以前,他们是没有考虑过孙女的,但是瞧着顾家那孙女越来越有出息了,他们觉得孙女也是可以栽培栽培的。

    村长沉默了,没有说话。

    但是村长媳妇了解自家男人,他沉默了就说明他在考虑。

    村长的确在考虑,就是舍不得银子。

    顾爷爷和顾奶奶从村长家出来,两个人都有心思。

    顾奶奶在顾爷爷面前,性格是比较任性的。所以一出了村长家,顾奶奶就道:“咋办啊,咱们对鱼塘也不了解,选哪个地方也不知道,咱们也没认识渔民啊。”

    顾爷爷想了想,心中有了打算:“去找渔民。反正养鱼的话,我们也要去渔村看大鱼,干脆去看鱼的时候,请教一下渔民,最好能把渔民请过来。”

    顾奶奶一听:“那你去啊?”她有点不放心。老头子一辈子也没出过镇,他去渔村的话真的可以吗?

    顾爷爷道:“我和老二一起去。”本来想带上老大的,但是想了想老大家就老大一个男子,如果出了事情咋办?二房就是老二出了意外,家里还有顾森和顾木。

    顾奶奶一听,还是不放心,她道:“我跟你们一起去。”

    顾爷爷可不敢答应:“你去了家里怎么办?”

    顾奶奶也不放心家里,所以她咬咬牙道:“那你再叫几个人一起,咱们付雇佣的钱,一天十六文。”

    “花那个冤枉钱做什么?”顾爷爷不舍得。

    顾奶奶哼了声:“图个安全,人多就不怕事,钱还能重过你的命?”

    顾爷爷当然也不想死的,他也没活够啊。“那……叫上大哥家的?”

    顾奶奶觉得可以:“嗯。”原本他们二房和大房、三房的都没怎么说话了。自从分家之后,老太爷两口子还在的时候,过年时一起吃顿饭。后来他们去世了,除了红白喜事,他们和大房、三房就不走动了。

    当然,二房和大房三房也没什么矛盾,主要是没分家前顾奶奶太厉害了,管着顾爷爷不肯吃亏,分家之后大房和三房也不乐意跟二房走。

    但是,半个月前稻谷丰收的时候,大房和三房都来借耕牛了。大房来借是因为上次顾大爷和顾大田送断腿的顾爷爷去李大夫那里,两家才开始有了走动。不过大房也没白占二房的便宜,他们借了牛车,第二天割了青草回来,借了几天牛车,割了双倍天数的青草。

    同时,前几天玉米丰收了之后,玉米秸秆磨成了糠,大房也拿来一百斤。

    因为大房借了耕牛,三房也跟着来了。毕竟是兄弟,大房来借耕牛,三房不来,也显得见外。而且,三房人口少,顾三爷今年四十五岁,前头两个女儿,第三个才是儿子,儿子顾大土今年二十岁,去年成亲的,还没有孩子。顾三奶奶为了一口气拼着命想生个儿子,结果身体没调理好,孩子也掉了两个,所以顾大土出生之后,她身体也不好。

    于是,顾三爷家能干活的就顾三爷父子和顾大土媳妇。可顾大土媳妇家里也要搭把手,所以田里地里的事情顾三爷父子还真忙不过来。以前顾奶奶家没有耕牛的时候,顾三爷父子自己下地,慢是慢了点儿,但是也总能忙好。现在自家亲二哥家有了耕牛,大哥那边又来借了,顾三爷也厚着脸皮来借了。

    家里的牛是顾老二管的,他自然没有不借的。不过顾三爷也学着顾大爷,借牛之后青草和玉米秸秆糠都送来了。

    所以顾家三房也算走动了起来。

    故而顾爷爷这回说,叫上侄子去渔村找渔民,他倒是也开得了口的。

    于是,顾爷爷和顾奶奶去了顾大爷家。

    农忙的季节过去了,稻谷刚丰收,老百姓忙着晒谷子,等着朝廷来收税,不然谷子没有晒好,朝廷来收税的时候,指不定要被多收。同时,家里没牛的得自己耕田,因为耕好田等十一月的时候可以种大麦。大麦到明年的三四月丰收,为明年的第一季早稻准备了养分。

    不过,家里没牛的,稻田里得自己捣腾,所以这个时候,大家都羡慕有牛的。顾家的稻田才三亩,分家之后,二房才得两亩,顾老二和屈氏都忙的过来,更何况顾家有人帮忙。顾大爷家会来帮忙,李猎户家也会来帮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