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看着千岁出具的化验报告,高昂喜从中来。 “意思是SAR会对石墨产生同化效应?” “没错,理论上只能这么解释,SAR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和它距离较近的石墨分子,分子结构好像发生了重铸,部分石墨分子已经完全不是石墨分子了,分子结构逐渐向SAR结构靠拢。” 说话的同时,千岁也把仪器里整理出来的图像,同步到了高昂这里。 的确,靠近SAR的那些石墨,分子结构已经从六方晶体重铸为接近十方晶体,最靠近SAR的已经同化到十二方晶体。 高昂不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首先,老二和老三同时发生了坠机; 他本来就改造了三个SAR锂电池,老大千岁因为稳重,没有上去飞。 老二和老三飞了两天,统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事故率超过了60……,绝不是巧合。 其次,无人机里的电池变量,只有SAR这一种新添加成分; 无论是反应物,还是封包工艺,采用的都是大疆内部的操作流程,理论上不会存在偏差。 如果是因为电池本身有问题,那无人机事故不就多了去了? 再次,这次事故的数据日志,和昨天那次爆炸日志,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都是因为锂离子的过度活跃造成的。 而造成锂离子过度活跃的根本性因素,还是SAR。 综上所述,高昂有了一个新推断: SAR会改变周边元素的分子构成! 接下来的时间,高昂就以上问题,和千岁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实验。 三天时间,他们基本上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也成功量产了1000g新型石墨:NSG。 制作过程很简单,把SAR本质和石墨放到电弧箱内,通上220V日常电压。 保持电压恒定,电流稳定,10小时之后,这些石墨就变成了NSG。 由于是在220V电压下制成,NSG在无人机电池内部还会保持稳定状态,并不会对其他石墨造成同化。 也不能说不能造成同化,应该说是同化效果不会那么明显。 举个例子,金属A是100°温度,在50°的环境里传热给导热性较差的金属B。 金属B的温度肯定是介于50和100°之间。 再用金属B,在温度20°的环境下,传热给导热性低于金属B的金属C。 金属C的温度应该是介于20-50°之间。 同理,在无人机电池的电压上限下,哪怕有部分石墨,还是会被同化,基本上不会对锂电池的稳定性造成破坏,这样也就解决了再次爆炸的隐患。 同样的,由于NSG的性能远高于石墨,同时又远低于SAR,所以他们新制成的锂电池性能,也发生了退化: 续航只能提升102%和123%之间,爆发力只能提升113%和131%之间,性能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二还多…… “这就是正版和盗版的区别啊。” 对于这样的结果,高昂他们也只能接受。 其实想想已经很不错了,仅仅改变了负极材料,就能把电池性能提高一倍。 如果把正极材料也换了,把反应物再换了? 那电池性能岂不是呈几何数增长,能提高十倍左右的性能了? …… 第(2/3)页